新闻动态

第二届洪泛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11月13日,第二届洪泛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在江西永修吴城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主办,湖泊与流域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鄱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研究站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活动共吸引来自30余家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

    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宾在致辞中指出通过修订《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 推进鄱阳湖生态修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朱青研究员强调,要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为鄱阳湖保护提供科技支撑。永修县政府副县长袁扬勇表示,将充分吸收会议成果,推动学术共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在特邀专家报告环节,多位学者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刘正文研究员系统阐述了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与原理;南昌大学葛刚教授深入分析了鄱阳湖沉水植被演变规律及修复对策;国际鹤类基金会生态学家Jeb Barzen通过柬埔寨洞里萨湖案例,为鄱阳湖保护提供了国际视角;中国科学院于秀波研究员揭示了变化水情下越冬水鸟分布动态及其驱动机制。三个分会场分别聚焦“湿地保护与管理”“洪泛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与调控”“洪泛湿地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呈现了24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专家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各;分会场报告精彩纷呈,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

    在科研与管理对话环节,特别邀请了江红星、刘晓波、徐力刚、俞长好、胡启武专家与学者们面对面交流。其中徐力刚研究员在对话中强调,洪泛湿地保护必须坚持以“水文驱动”为核心,精准把握水情变化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

    会议期间同时发布了鄱阳湖保护区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成果。科考数据显示,保护区鸟类种类已增至394种,包括彩鹮、鹰雕,以及多个江西省首次记录种。高等植物、浮游生物等类群也呈现稳定或增长趋势,印证了保护措施的积极成效。

    本次交流有力支撑了鄱阳湖水情变化应对与区域水安全保障,也为全球洪泛湿地的保护与管理贡献了宝贵的“鄱湖智慧”。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