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物理湖泊与水文研究室

【研究室简介】

  通过野外观测、室内和原位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湖泊水量平衡以及波、浪、流和光、温等物理要素变化过程及其与湖泊化学、生物和沉积过程的耦合作用;构建湖泊物理、物质循环与生态链转化耦合模型,模拟揭示光、温、水动力等物理及水文过程作用下营养盐、污染物和泥沙等物质及湖泊生物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阐明湖泊物理与水文过程对湖泊环境变化及生态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实现对湖泊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预测、预警与评估。

【研究队伍】

  现有研究人员19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9人。博士后和在读研究生30人。

  研究员:胡维平、秦伯强、朱广伟、张运林

  副研究员:罗潋葱、龚志军、胡春华、邓建才、吴挺峰、许海

【主要研究内容】

  湖泊物理过程(光、热、水动力等)及其环境效应 

  湖泊流域水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湖泊营养盐动力学及其生态效应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 

风浪强度(8 m/s东北风)、悬浮物浓度、真光层深度与水深比值和沉水植物空间分布

  5年来,主要研究湖泊光、热、水动力等物理过程,出入流、水量平衡等水文过程以及营养盐输入、循环、转化等水环境化学过程对湖泊富营养化、生态系统演化的作用机制。承担了国家重大水专项湖泊主题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部署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以及水利部公益性项目等重点科研项目40余项。

  系统阐明了湖泊物理(光、热、水动力)及水文过程(出入流、营养盐输入输出及空间格局)对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空间分异和长期演化的驱动机制:构建了耦合太湖水动力、营养盐输移转化、生物生长代谢及种群竞争等过程的生态动力学模型,形成了太湖水动力与生态过程模拟技术;确定了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控制所需的的氮、磷营养盐浓度阈值,指出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蓝藻水华控制需要更为严格的氮磷控制标准;提出了先控源截污,后环境改善,最后实施生态修复的湖泊污染治理新思路。 

  5年来,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篇,包括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二区以上期刊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水温与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协同作用及营养盐控制阈值 


野外工作条件及观测平台

湖泊水流与水生植物交互影响模拟系统(上左:模拟系统水池,上右:造流系统,下:阳光房)